罗尊——马来西亚游学心得

讲究——游学UTAR

        罗尊—文学院新闻学1701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难忘的拉曼大学之行,我见识了很多,经历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

收到出国的消息,对马来西亚还了解甚少,只知道马来西亚的首都在吉隆坡,天气炎热,马来西亚到底是怎样一个国家?人文情况如何?教育制度怎么样?国民幸福指数高吗?不知道。

10月27日,我们抵达吉隆坡国际机场,下了飞机已近深夜,出了机场便见到一张高举的手工制作的欢迎牌,上面分别用中文、韩文、日文、英语一并写着“欢迎你们”。我们的目的地拉曼大学就是这么一个学校——拉曼大学(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成立于2002年,今年正值第16个年头,十几年的快速建设中,为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并促使马来西亚成为一个学习与多功能的社会,拉曼大学一直与外界高校保持着良好密切的学习联系,这一点,从欢迎牌上足以看出。

马来西亚是旅游度假之胜地,也是一个多文化交融、促进、发展的多元国家,吉隆坡国际机场上常能见到不同国家的游客,走动着不同肤色的人,从踏上马来西亚的土地开始,“留住中国魂,做好国际人”的校训便在心中渐渐发热了。

由于历史原因,马来西亚的交通规则与中国不一,交通制度靠左为主,人行道、上下楼梯、公路小道均靠左走,到机场外部,两辆大巴车已等候多时,粗略从远处望去,乍以为学校怎么安排了一辆婚车前来?经过几天的了解才发现,在马来西亚,给自己的爱车进行装饰其实是普遍行为,这是爱车之体现,也是对乘客的尊重。大巴车司机是两位印度人,帮我们纷纷把行李箱搬上车后,便赶忙上车打开空调。一路大巴车上,拉曼大学校方负责人礼貌地向我们逐一问好,后向我们讲述接下来的日程安排,为了让我们适应当地的英语口音,负责人放慢语速,并会不时地询问我们的反馈意见。大巴车上的通风条件很好,为了防止窗帘飘动,车主细心的用绳子横在窗帘一旁,车内的座椅外套与窗帘颜色相互搭配,很是讲究
  从吉隆坡国际机场到晚上住宿酒店途中,窗外欣赏着马来西亚首都之景,第二天,我们将要到达的是拉曼大学霹雳州校区。霹雳州(
Perak)是马来西亚国内13个州之一,在马来半岛11个州中面积排名第2,“Perak”马来语之意是“银”,名字起源的一种说法是来自霹雳州以前主要产品——锡的银色。马来西亚地形多为平原,热带雨林常年水热充足的气候给了当地绿化很好的天然条件。一路上伴着阔叶植物迎接我们的,是路旁的一个个广告牌,大广告牌在马来西亚比较常见,由于曾经的被殖民因素,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与外资经济为主,工业基础相较薄弱,据我了解观察,报纸与电视仍是马来西亚民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线上产业与数字媒体行业尚不成熟,也许是随处可见到广告牌的因素之一。

马来西亚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大巴和私人汽车,“车轮上的国家”马来西亚因为油价与车价普遍不高,一户一车几乎是每户人家的标配,马来西亚对于车辆的管理相对严格,在校园的每个路口,手拿登记牌的警卫更是随处可见。28日下午,我们从中心市场Pasar Seni乘轻轨抵达的马来西亚标志性建筑——双子塔。吉隆坡石油双塔曾经是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目前仍是世界最高的双塔楼,也是世界第八高的大楼,双塔高452米,共地上88层,双峰塔与邻近的吉隆坡塔同为吉隆坡的知名地标及象征。我从下午的游览发现,当地的餐饮与奶茶行业服务所用的容器皆为玻璃杯,干净、简洁、不仅体现了马来西亚人良好的服务意识,也是对环保的大力支持。马来西亚商城为了便利残疾人士购物,除履式电梯外,垂直电梯也必不可少,行走在商场中,无论你是否进店消费,服务员的脸上都会挂着安静、又恰到好处的笑容,你能真正体验到一个“微笑国度”所散发的魅力。        

 10月29日上午是我们举行开班仪式的日子,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韦平老师与薛平文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广西外国语学院勤工助学奖学金外国文化体验项目(马来西亚)游学团正式与拉曼大学(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展开为期8天的学习与文化交流。同学们大多数第一次走出国门,全英文的交流方式与上课模式,让我认识到了做好一名国际人的重要性,我不仅接触到了完全不同的交流方式,也变得更敢于表现自己。

经过几天的学习交流我体会到,马来西亚的教育模式着重以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实操能力为上,不论是与拉曼大学校方同学的破冰运动,还是课上与老师的互动交流、结课的期末作业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我们的马来语老师SanDeep来自印度,他在第一节课课上便把三天课程内的PPT内容打印给我们,一是方便我们学习、做笔记,二是方便我们课后复习、了解接下来的学习计划。在我看来,国内极少数高校能做到这极小的教学细节。拉曼大学霹雳校区围湖而建,野生动植物众多,骑自行车绕校一圈,仿佛置身偶像剧之中。走在校内,马来语、中文、粤语、印度语、英语语言交错,厕所和角落里均“不可吸烟”,学生均佩戴校牌,裤子裙子穿着短于膝盖的师生在拉曼大学内是想看也看不到的。

11月1日,我们按照流程规划到达霹雳州爱大华地区的南华独立中学,马来西亚当地独立中学与公立中学不同,私立中学主要由华人出资赞助,但两类学校同样注重对学生学习风气与自觉习惯的培养,通过一下午短暂接触,在南华独立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身上,可能是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学生们普遍显得思想上比较早熟,在他们身上,我能感受到比国内更深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气息,就中华的传统文化这一块来说,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继承与学习更多像是学有所成后的陪衬,而在马来西亚的一个普通华人独中里,他们受到的是真正传统文化氛围的烘托。“南州冠冕千秋业,华彩人材万里天。”礼堂上的两行大字也许是对他们最恰当的写照。

马来西亚国土面积330345平方公里,总人口3166.07万,地广人稀,当地居民的医疗与教育制度成本较低,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马来西亚国民拥有着较轻程度的生活压力,少一点竞争,少一点紧张,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许这是当地教育制度较为自由、学生思想成熟度较高的的一个因素。

九天的时间转眼过去,此次马来西亚的文化交流之旅,是我们人生中一场深刻记忆,11月2日下午颁发毕业证书之前,拉曼大学校方项目负责人老师Faizul表达了对我校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充分肯定,九天的时间里,体验、充实、成长,“留住中国魂,做好国际人”,身为广外学子,我感到无比自豪。